12315?商家心里可能有本账

嗨,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商家在面对12315的时候,好像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?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和朋友聊天,我就听他说了一件事儿,说是他们家店被投诉了,但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,12315对商家来说,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。

说实话,我以前总觉得,商家遇到12315就会心惊胆战,毕竟这代表着政府部门的监管,代表着消费者的权益。但是,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些商家的小伎俩。比如,朋友说,他们店里的商品投诉,商家往往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免费更换,有的甚至会给个小礼物补偿。这样一来,消费者虽然得到了补偿,但商家的损失却不大。

老实讲,我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儿坑人。但是,商家心里可能有自己的小算盘。他们可能觉得,与其花大价钱去处理投诉,不如出血点小钱,既安抚了消费者,又保证了店铺的口碑。而且,他们可能觉得,大多数消费者其实也不会真的去投诉,毕竟投诉也是个麻烦事儿,而且很难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。

我还听说,有的商家会主动出击,提前做好防范措施。比如,他们会把商品说明书写得非常详细,甚至会出现这样的句子:‘如遇质量问题,请在第一时间联系本店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。’这种话说出来,好像就是在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,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留一条后路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在一家餐厅吃饭,吃到一半,饭里面突然发现了一只虫子。当时我就慌了,准备找服务员理论。结果服务员态度挺好的,主动给我换了一份菜,还道歉了。我当时心里挺高兴的,觉得人家还是有责任的。但是,后来想想,如果我是商家,我可能也会这么做。毕竟,比起处理投诉,这样的成本要低得多。

当然,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商家都对12315视若无睹,也不是说所有商家都故意规避责任。但是,我确实觉得,在这个过程中,消费者和商家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。所以说,12315虽然是个重要的部门,但是它的影响力,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。

当然了,我也相信,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,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,商家的这种小伎俩终究是行不通的。只是,在这条路上,我们可能还需要时间。

相关推荐